擔當和平發展合作的造橋者
  ——習近平主席訪歐闡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評之一
  據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 (記者徐劍梅)2014,是一個歷史感凝重的年份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、中日甲午海戰120周年……從西方到東方,血與火的回憶,穿越歷史煙塵,撲面而來。
  2014,又是一個各國審時度勢調整航向、東西方交融互鑒明顯加深加快的年份。春暖花開之際,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,推動中歐合作,提出影響深遠的重要主張,受到國際矚目。
 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。從中國看世界,從歷史向未來,中國如何與各國共同走向更加和平、安全、美好的新世紀?
  打造新興大國的發展之橋
  看中國向何處去,需要界定中國在世界中的坐標。
  看未來向何處去,需要認清現實在歷史中的坐標。
  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,發表系列演講和文章,描繪出清晰連貫的坐標圖。
  中國作為和平發展的新興大國,將擔當什麼樣的國際角色?
  習近平主席今年3月的歐洲之旅,向世界展現富有中國特色的回答:造橋——建設和平穩定之橋、增長繁榮之橋、改革進步之橋、文明共榮之橋。
  對內,求發展、求變革、求穩定,建設平安中國;對外,求和平、求合作、求共贏,建設和諧世界。
  作為改革開放的中國,有願望、有能力成為時代的造橋者,在東方和西方之間,在歷史與未來之間, (下轉A12版)
  (緊接A1版)攜手國際社會,建造和平、增長、改革、文明四座橋梁,從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,共同把21世紀締造成人類共享和平、發展與繁榮的世紀。
  打造貫通東西的文明之橋
  習主席的歐洲之旅,是東方文明面向世界敞開心懷之旅。
  他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,收穫由衷掌聲:“要瞭解各種文明的真諦,必須秉持平等、謙虛的態度。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,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,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,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。”
  要走向世界,必須通過交流與溝通,消除非理性的偏見和焦慮,促進人類文明的多元互融、平等互信、包容互鑒、合作共贏。打破大國崛起中關於戰爭、衰落、零和的所謂“宿命”思想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也正是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,對人類命運共同體“特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”的體現。
  橋如大動脈,貫通東西方。
  打造增信釋疑的共識之橋
  “走和平發展道路,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註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,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。”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,習近平主席鄭重宣示。
  怎樣避免20世紀人類浩劫的重演?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,國際社會應如何尋找最大公約數,以進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環?
  既重視自身安全,又重視共同安全,打造命運共同體,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、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,習近平主席近日強調。
  “和”,因為歷史的傳承、現實的路徑、內心的渴求、世界的潮流,成為中華民族浹髓淪膚的深厚基因。
  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,在中國行不通。事實上,中國不僅是和平的忠實守護者,也是和平的熱心促進者。從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,到倡導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,推動亞歐增長極強強聯手,中國從世界和平發展的大義出發,孜孜尋找深化互利合作的契合點。在人類建設通向未來橋梁的事業中,中國是重要的貢獻力量。
  打造共同安全的世紀之橋
  在歐洲之行中,習近平主席談到:千百年來,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,但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。
  如何打破戰爭魔咒?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,今天,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刻,都更為迫切和重要。
  在歐洲之行中,習主席指出:要和平不要戰爭、要多邊不要單邊、要對話不要對抗是中歐雙方的共識。文明文化可以傳播,和平發展也可以傳播。中國願意同歐盟一道,讓和平的陽光驅走戰爭的陰霾,讓繁榮的篝火溫暖世界經濟的春寒,促進全人類走上和平發展、合作共贏的道路。
  中國倡導的這座通向未來的友誼和合作之橋,為世界展現了光明的前景。  (原標題:擔當和平發展合作的造橋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72thrn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